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

金融专业论文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中职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法,原因有二:首先,符合金融专业自身的特点。本专业课程内容抽象性很强,然对应用性、专业性要求又很高,中职教学中老师倘讲得比较深入细致,学生无法理解接受,讲的精炼浅白,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又会遭遇到许多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正在于解决这一矛盾,化抽象逻辑性强概念及原理为具体,让学生在典型案例中明确理论知识的表现与作用,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金融问题。其次,中职金融专业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然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由于社会生活中对金融业务安全性要求极高,学校往往无法给每位学生提供可以实践操作的机会。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为中职金融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假定的平台,帮助他们面向操作和管理,掌握实际的金融分析、风险控制等等综合业务能力,更好地应变复杂而敏感的金融市场变幻。

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专业中的应用实施

(一)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

一个合适的案例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质:第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契合课程学习目标。第二,选择与当前社会贴近的,也即我国乃至全球的金融行业焦点问题,让案例富有时代感,能够顺时而变,有时为了更直接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删繁就简,将实际案例进行适当改编,以适应实际教学情况。第三,案例当中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能够着”的原则,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老师应在了解他们知识储备及积累的基础上,设置可以通过讨论探究就能够回答掌握地问题,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完善课堂组织设计

1.案例导入。

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基本框架。在导入之前,有必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浏览,搜集相关资料,针对“网络银行安全性”这个问题,就可以看看相应的新闻报道等等。

2.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展示。

多媒体播放的时事能够使案例更具真实性及时代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网银,笔者会特意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网络银行盗窃案例,让学生收获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冲击。

3.问题设计。

针对案例内容设计的问题有:谈谈你对网银的认识;网银有哪些缺陷;这起盗窃案中作案分子是如何进行的;网络银行存在哪些漏洞;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网银……

4.讨论与探究。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更重要地扮演者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需要特别注意调动并鼓励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整理、分析、讨论集思广益,让案例能够多层次更为立体的展现出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为了使讨论探究环节有序有效,需要处理好这样两点:其一,合理控制课堂讨论节奏。针对教学案例所设计的问题是由浅入深的,一旦深入,问题难度较大,讨论的热烈气氛可能就会冷却,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插入该要传授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但是也不能滔滔不绝,让讨论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其二,分析问题之后必须探究解决对策。案例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倘若只是停留在表面则达不到这一效果,老师应该必须努力去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以书本理论知识为指导,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探究实际教学策略,让案例分析最后回归到实际问题之中,提升该专业学生面向基层,面向操作的解决金融问题难题的能力。

(三)构建案例评价反馈系统

中职金融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主要作用在于,借助案例将理论以及政策同实践结合起来,为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可以利用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本次教学案例应用的反应以及构想,是否掌握理解了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另外老师之间,也应该互相讨论,指点问题,为案例教学法的完善积累经验。如此,建立起一个案例教学效果、同行信息交流等多方面的反馈系统。

三、结语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调查目的

根据东莞地区金融业发展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专业发展的需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于2013—2014学年新开设了金融专业,旨在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为东莞市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推动力量。面对众多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发展建设的竞争优势,和金融专业人才就业总体形势的不利情况下,笔者所在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的金融专业是否拥有建设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我们这些只具备专科水平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根据金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进行了东莞地区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浅层次调查,为制定科学的、适应市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实践基础,并把相关调查分析结论反映给财经系金融教研室,为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改革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财经毕业生金融行业就业概况;二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在校生专业学习诉求调查;三是金融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2011级学生在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财经类专业和金融市场人才的潜在需求,才于2013年9月开始在财经系增设了金融专业,目前尚未有金融专业毕业生走上金融工作岗位。但是,财经系开设的会计专业,在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与中国银行东莞分行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合作,开设了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级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实习班的学生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在中国银行东莞的各个镇区支行进行实习,包括以下的镇区:东莞南城、莞城、虎门、长安、大岭山、樟木头、大朗、松山湖、石碣、高埗、东城、厚街、石龙、沙田、万江、中堂、塘厦、常平、黄江、企石、望牛墩、石排、道滘、桥头、茶山、横沥、寮步等二十七个镇区。在学生实习期间,我们对相关学生、用人单位和企业指导老师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1.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在4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到的银行相关业务知识是很实用的,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实践技能系统性训练不强,在实习工作中还是明显感觉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够。具体进行了以下调查:

(1)对专业教学建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的中国银行班毕业生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平衡教学,32.5%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只有2.5%的毕业生认为理论知识最重要。

(2)专业课程安排中实践课程安排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的实践技能知识偏少,应加强实践技能课程的安排。2%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实践技能偏多,这部分学生应该是测试文字编辑方面工作的。

(3)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安排是否有针对性的调查。

(4)影响求职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过程中,48.15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综合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5.7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践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2.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建议。

在调查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为将来就业需加强哪一方面能力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最迫切要掌握的能力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89.19%);其次是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87.84%);第三最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接下来依次是通过实习兼职或社会工作,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就业技能与面试技能,组织领导团队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电脑技能等。

3.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对考取专业相关证书的建议。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在校学习专业期间,考取相关行业上岗证书是必要的和对就业是有利的。特别是以下这些与金融行业就业密切相关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

(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金融专业在校生专业学习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金融1班和金融2班的等两个班级的学生,参与调查的101名学生中,从性别结构看,女生60人,男生51人;从户籍地看,农村学生30人,城镇学生71人。

1.专业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自己专业的同学占18.67%,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占50.67%,总体说来,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但仍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加大金融专业的介绍,提高金融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2.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专业学习目标非常明确的占4.0%,比较明确的占50.67,总体说来,只有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这对于我们金融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的整体规划不利。

3.是否制定学习计划的调查。

统计资料显示,有68%的同学制定过学习计划,32.0%的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制定教学计划,这种现象还是比较严峻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有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到绝大部分的金融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科学的规划。

4.对在校生专业就业前景心理预期的调查。

填报志愿时对就业的考虑,通过对我院13级金融专业在校生所填报的志愿表统计,结果显示,58.7%的学生认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意向填报金融专业,32%的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9.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打算和兴趣爱好。总体上来说,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填报金融专业的志愿时认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的比例高于城镇户籍的学生;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根据兴趣填报金融专业的的比例大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5.对在校生将来就业地区意向的调查。

我院2013级金融专业78.6%学生是东莞市户籍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认为适合自己的就业地区是广东省东莞市,15.4%的学生认为适合自己就业的地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都可以,6%的学生不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地区。

6.对在校生就业行业和考取专业证书意向的调查。

(1)对在校生就业行业意向的调查结果。

(2)对在校生考取专业证书意向的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分析,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64.36%)想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欲从事银行柜台、大堂经理等银行方面的工作;同时,接近一半人数的学生想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42.57%的学生)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48.51%的学生);令人意外的是有55.45%的金融专业学生想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原因是做好在金融行业和会计服务业两种行业中争取最佳就业机会的准备。从相关比例可以看出,银行和证券基金业是学生最想从事的行业,几乎没有同学想从事保险业。

(三)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对专科院校金融业人才的意见

对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进行了有关专科金融人才培养意见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东莞银行、广发银行东莞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分行虎门支行、东莞证券、广发证券东莞营业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等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主要采取了采访、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形式的调查。

三、调查研究分析结论

通过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级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实习学生、2013级金融专业在校学生、东莞地区金融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关内容、统计的分析,以及结合我院财经系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有效措施概括如下:

(一)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金融行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个人综合素质明确我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金融行业企业对应岗位需求、学生就业意向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主要以业务操作型为主;第二步,在学生掌握金融专业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尖子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培训,打造一批符合金融业高素质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根据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初步可以确定的专业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银行业方向、证券基金期货方面、投资理财方向、保险业方向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些方向给予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和培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为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1)金融专业理论素质。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金融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课外知识,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其他关联专业的知识,并且还要具备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金融专业业务素质。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应熟练掌握相对应行业的基本技能操作,学会使用相关岗位上常用的业务工具,熟练运用知识为客户理财,同时掌握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

(3)职业道德素质。要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会更高效率地履行工作职责,才是一名合格的金融行业工作人员。

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的能力类型。

(四)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方面

1.课程设计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根据对2011级会计专业中国银行班毕业生的调查信息反馈,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平衡教学,特别是基本技能的系统性教学。根据金融行业就业硬件要求和金融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课证结合”、“课赛结合”,并引入企业资源,成立金融专业“订单班”。同时,结合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实践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利用企业资源,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业务引入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教学服务。

2.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金融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金融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师资培训基地,定期派送教师前去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从金融企业聘请专业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四、总结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金融数据的能力,结合金融学科的特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的能力。由于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是进行金融定量分析的前提,因此这一目标强调建立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坚实基础,是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第二,培养学生对金融横截面数据的分析能力。由于金融学科特别是现代公司金融领域有大量数据体现为横截面数据;同时,横截面数据也是本科生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载体,因此,这一目标是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第三,培养学生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能力。金融的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领域有大量数据体现为时间序列数据;但由于本科生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少设计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教学,因此,这一目标是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补充目标。

2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三个培养目标决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围绕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以及分析金融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设计,具体地,教学内容可以相应地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的能力。由于收集、描述和展示数据属于统计学的描述统计范畴,因而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统计学的教学来实现,在教学中,以应用为导向,向学生介绍如何通过数据库获取金融数据、如何通过表格、图形和统计量来描述和展示数据;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数据库(比如国泰安)和统计软件(比如SPSS)的运用,通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扎实的数据分析基础,掌握常用数据库和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第二,通过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金融横截面数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统计学课程使学生掌握横截面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例如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加深这些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拓展对于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假设、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通过这两门课程的结合教学建立学生对金融横截面数据的定量分析能力。第三,通过增加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设立专门选修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能力。由于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实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的内容较少,而这一部分内容在金融实践中又较为重要,因此可在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介绍,比如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构建等内容,或是将这些内容通过独立设置的选修课进行介绍,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完善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3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实施: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知名度较高的独立学院之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金融学专业设立3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统计学必修课、计量经济学必修课以及金融计量学选修课。三门课程横跨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的三个学期,三门课程均以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在教学中注重运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对研究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就教学内容而言,三门课程由同一老师授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教学风格的贯彻,教学内容注重原理解释与软件操作,淡化数学推导与证明。具体地,统计学课程侧重于建立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图表展示与概括性度量、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课程为三学分课程,每周两学时理论课结合两学时上机实验课,课程教学基于SPSS软件,通过软件运用的教学与练习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展示金融数据的能力,建立学生对金融横截面数据的分析能力基础。在统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即进入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教学内容从回归分析的假设展开,主要包括回归分析估计量的统计理论、回归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各类线性和非线性回归的操作;课程为三学分课程,每周两学时理论课结合两学时上机实验课,课程教学在SPSS软件的基础上引入更适合进行回归分析的EVIEWS软件,加强培养学生的金融横截面数据分析能力,并为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选修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内容侧重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主要包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性分析以及金融时间序列模型构建;课程为两学分课程,通过EVIEWS软件时间序列分析模块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通过以上三门课程的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掌握SPSS和EVIEWS软件的使用,为毕业论文和之后从事的金融工作打下基础。

4结论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纵然上述圈中各金融子行业发展多年,相对成熟,但通过简单复制与模仿而迅速构建起的理财金融业态却不成熟,未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尚存诸多弊病。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银行理财领域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同类型机构间的合作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从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来看,对于债券组合投资或特定资产投资,银行通过信托计划、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特定资产管理计划或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均可实现。证券、基金、信托和保险行业为了争夺理财资金的标准化资产管理和非标资产的通道份额,竞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银行理财圈内的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大量功能与业务范围雷同的通道机构产能过剩。伪创新削弱了金融创新驱动。近几年来,金融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创新不断。基础资产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拓展到信贷资产、票据、信用证、股权、应收账款等,交易结构有收(受)益权直接受让、各类返售形式的收(受)益权转让、结构化设计等。但在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创新中,各类金融机构的实质性创新较少,多数是通过通道形式的变换或通道加层来规避监管限制。这种伪创新虽然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扩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弱化了一些金融机构推动实质创新的意愿,进而削弱了金融行业的创新驱动力。逐利有碍于金融专业化的推进。股票市场长期低迷,指数和市场成交量长期处于低位徘徊。证券公司自营和经纪业务鲜有起色,基金公司高效益的偏股型基金持续萎缩,保险资金的权益类投资难有作为。各类机构在业绩压力下,纷纷转战商业银行理财领域的通道业务,以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追逐于此种简洁的创收模式。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无可厚非,但也许钻研和锻造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持续投资盈利能力更有价值。理财圈中便捷的通道服务机构很多,具备持续创造绝对收益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合作顾问越发难觅。券商的研究与投行、基金的精细化投资、保险的大类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等专业化专长,不该在转战通道业务过程中被搁置或受影响。行业监管难度大。目前,银行理财业务在金融领域跨度大、投融资形式灵活多变,极大地增加了行业监管难度,资金来源与运用未能清晰应对、影子银行的困扰一度成为社会焦点。监管难度之大,一方面在于投资交易结构及主体变换多样,投资定性与归类常引发争议,监管评判标准和尺度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在于银行理财业务衍生出的很多跨市场交易或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监管行为常常疏惹诟病、堵招非议。

二、理财金融业态优化建议

2010年以来,经过监管层的不断努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治理初显成效,机构治理以及行业治理方面基本明确了方向,但这只是银行理财业链条中的一环。整个理财金融业态的优化还需“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的监管引导,还需银、证、信、基、保等金融子行业的自律和共同努力。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视角概括而言,应以促进各行业错位竞争、打造专长,形成不同领域的优势互补、供需平衡,营造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百业待兴的金融业态为方向。强化银行的行业发展引擎作用。在金融生态圈内,银行理财业务可谓活水源头,其资金募集功能是整个金融链条的起源和根本性生态功能。因此,在银行理财行业推动风险隔离、净值型产品转化的规范转型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其在产品端的设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保持在投资端泛资产管理的广度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深度融合的开放度。此外,还可关注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开发,开拓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在非上市公司股权、衍生品等普通理财业务限定领域开辟与其他金融机构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多地催生金融创新。强化证券公司的创新驱动力。在金融领域,证券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得天独厚的,股票和债券的一、二级市场业务、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以及上述基本业务衍生出来的量化、套利交易策略等都是证券业的专长。而且,证券公司及其下属研究所的研究能力最为突出。目前,证监会积极鼓励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证券公司应该将其低级形态的通道业务边缘化,力争在融资类、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以及私募业务等领域开拓出更多的基础投资资产、新型业务模式或者创新交易策略。这样,证券公司在银行理财业务链条乃至金融圈中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创新驱动力。发挥基金公司的精细化投资优势。在长期的公开排名竞争中,基金公司的精细化投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一些优秀的基金公司具备将主动、被动投资管理策略发挥到极致的实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型转型是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向代表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基金公司多以子公司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形态参与通道竞争,这一做法也许站在银行理财业务的立场上,从长远来看是逆潮流的。而基金公司持续夯实其传统的优势业务,为未来的银基理财合作做好技能铺垫则不失为很好的战略性安排。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金融营销人才是直接面对客户进行服务的,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客户要有不同的方案和对策,这就要求金融营销人才拥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营销技巧,才能满足人们对于金融方面的各种要求。高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相关的实践培养,不光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认清自身缺少的能力,以便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

第二,高校金融专业对于培养优秀的金融营销人才具有十足的优势,课程的制定不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动,金融专业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及时对教学体制改革提出相应对策。高校的教学机制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实施起来更加迅速有效。

二、高校培养学生加强金融专业营销能力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求职者来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营销能力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营销的成败将直接关联到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会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将会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的金融营销能力是金融行业的需要。金融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生存,要看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营销团队。现今拥有娴熟营销技能的人才远远跟不上金融行业的需求,金融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遭受着人才短缺的煎熬。高校只有加快对期货、银行、信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人才的培养,才能体现拥有金融专业教学的价值。

三、高校培养金融营销能力人才的调整教学方案

高校的金融营销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向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调整,这是高校开展金融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内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计划模式改善为整个金融市场培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断接受着全球挑战,金融专业开展的教育也从封闭式的国内金融转变为面对国际的金融服务。二十一世纪之后,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要逐步适应金融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只有结合学校自身教学优势和特点,才能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提供人才保障。实际上,高校在教学中开展金融专业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忽略了金融营销专业化的特性,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市场营销的内容,并没有结合金融理论知识,一些金融专业类的书籍没有专门针对金融营销能力进行编排。金融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若是不能好好掌控基本理论就不会活学活用,为以后的营销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挑选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高校主张培养金融营销能力人才就必须要以高学历的学生为基础,对于一些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学生会加强教学,而对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就会忽略这方面的培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高校在开设金融专业的过程中不要只追求高层次,要实事求是将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力上,不要有特殊标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建设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四、结束语

四、结语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为了分析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影响,本文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借助于生产函数传统分析框架,设计了一个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影响的理论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把农村金融、农村劳动力、农村物质设备作为“投入”,用于培育过程,这样,就得到农民生产合作社培育发展函数模型:Y=f﹙F,L,K﹚﹙1﹚其中:Y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F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投入;L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劳动力投入;K代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物资投入。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农村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响,因此,借鉴温涛等﹙2005﹚,对农村劳动力投入和农村物质设备投入加上一个容量限制L和K,从而得到:如果不考虑分配政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税收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利用这一模型,同样可以考察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响机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所需金融支持既有来自于合作社内部的,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外部金融支持来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政府或社会组织的金融补贴,一般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因而这部分金融支持一般具有通用性;另一是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这部分金融支持一般具有针对性,只是对本农业组织﹙企业﹚服务,因而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一般而言,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和银行贷款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能力的提升弹性不会大于1,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农业本身具有需求弹性较小的特征;另外,银行对农业投资的报酬率相对于其他行业较低。因此,增加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呈边际递减趋势的。命题1: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随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加而提升,同时也随银行贷款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都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为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最优,专用性金融支持随着金融禀赋的增加而增加,金融机构会根据合作社成员的私有金融大小判断其信用程度,从而提供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如果有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技术条件,新型经营主体会通过增加银行贷款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来扩大经营规模,但由于存在边际能力递减的趋势,经营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遵从“适度规模经营”原则。根据式﹙9﹚可以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与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命题2: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与银行贷款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边际替代率较小。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虽然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但也不是无限度地提供,应限定在适当的额度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的替代性并不是无限制,两者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数量上应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小社会成本约束条件下获得培育能力的最大提升。根据式﹙9﹚及成本约束条件,可以得到:I=γR﹙γ+β﹚。当β→0时,I≈R,此时,FS→0,这意味着向银行贷款所获得的专用性金融支持减少,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获得培育能力的提升。反之,当β的值较大时,由于FS与FG具有一定的替代性,FG的增加会使FS有所减少,在资源约束条件R=FS+I下,意味着I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当FG增加时,同样的FS可以满足更多的I的需求,也就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于是,得到:命题3:如果银行贷款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的弹性较小,那么随着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会趋于缩小;如果金融机构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弹性较大,那么随着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将趋于扩大。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一)数据来源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原因是数据获取的困难性及高成本性制约了对基层农户的微观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实践,我们对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胶莱镇、胶西镇、铺集镇、里岔镇、洋河镇等地的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之所以选择胶州市作为调查地点,是因为胶州市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市﹚之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并且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化,已经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先按照重点调查法选取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调查对象,然后在每个合作社随机选取6~8个成员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585份。在统计过程中有些调查问卷信息填写不完全,甚至有些被调查者回答不真实,为了防止计量结果产生偏差,需要对样本进行筛选,删除那些问答有缺失的或者前后矛盾的问卷,最终得到486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83.08%,达到模型所需样本的最低需求。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完成,样本成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其身份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调查样本中,成员身份有的是农业企业家,有的是家庭农场主,也有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民,其中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员,达到77.9%。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和40~50岁阶段,文化程度主要是高中水平,占46.3%,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到了19%,相比传统小农户,文化水平明显较高,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水平的提高。

(二)变量设定农村金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重要要素,为了具体衡量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响,需要选取适当的变量,并且采用合适的计量模型估计农村金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做出估计,具体变量选取见表2。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设定为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Y﹚的满意度。培育效果是个抽象概念,很难用数量来直接衡量,因此,在问卷调查中采用成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效果的满意度来间接衡量,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采用此方法使得抽象的评价变成了直接的数量评价。2.解释变量为了解释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影响,结合理论模型,以X1代表政府支持的通用性金融支持变量,反映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是农民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外部来源,在问卷中用政府是否给予培育补贴来衡量,“无”=0,“有”=1。以X2代表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专用性金融支持,这部分金融也属于合作社的外部金融支持,在问卷中用是否从金融机构贷款来衡量,“无”=0,“有”=1。以X3代表成员自身专用性金融支持变量,反映社员自有资金对合作社培育的影响,属于合作社的内部金融支持,在问卷中用社员的年收入表示,“20000元以下”=1、“20000~25000元”=2,“25000~30000元”=3,“30000~35000元”=4,“35000元以上”=5。前面两个变量没有从绝对数值上来衡量,但是可以将其作为选择性变量来评判,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因此,本文认为,为了数量化衡量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响,采用间接性评价也不失为好的处理方法。3.控制变量为了避免因遗漏变量而造成估计量在小样本下有偏和大样本下不一致,本文对如下变量进行了控制:一是控制社员自身特征方面的变量。包括:社员的文化程度,用X4表示;年龄,用X5表示;健康状况,用X6表示;性别,用X7表示;成员身份,用X8表示。二是控制社员生产方面的变量。包括:种地年限,用X9表示;种地规模,用X10表示;对粮食生产的依赖程度,用X11表示;当地交通条件,用X12表示;农业技术指导情况,用X13表示。三是控制合作社的制度变量。包括:合作社产权制度,用X

13表示;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用X14表示;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用X15表示;合作社自由退出制度,用X16表示。

三、检验模型与结果分析

(一)检验模型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经常面临许多决策选择问题或者效果评价问题,即人们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满意的一个方案,或者对某项行为给“好”或“坏”判定标准。这些问题不同于经典的计量经济学,被解释变量通常不是连续变量,而是用离散的数据表示。如果被解释变量有两种选择,称为二元选择模型;如果被解释变量有多种选择,称为多元选择模型。如果被解释变量有﹙J+1﹚个,那么多元Logit模型可以表示如下。这里,J=3时,为四元Logit模型。多元Logit模型可以用极大似然法对模型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并用迭代法得到参数的估计量。借鉴孙亚范、余海鹏﹙2012﹚,本文采用四元Logit模型评估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检验结果及分析基于调查数据,利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分析,在给定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若统计量所对应的对数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指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自变量总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的影响,得到最终各变量系数的估计值﹙见表3﹚。为了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试图寻找一个工具变量来控制,但是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本文研究样本数据是离散数据,并且是截面数据,不能用滞后变量来代替工具变量,但是由于本文的控制变量涉及了个体特征变量、生产特征变量和制度变量,已经对内生性问题作了很好的控制,并且通过相关性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所以可以认为内生性得到了较好控制。根据表3的计量结果,可以发现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1﹚政府通用性金融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节水灌溉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技术补贴等多项农业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目前仍然是以普通农民和种养大户为主,主要还是进行农业生产作业,政府补贴在某种程度上从资金上进行了间接支持,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合作社购买机械时给出一定的政府补偿,有利于机械化的实施;节水灌溉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技术补贴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2﹚金融机构提供的专用性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中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投入、设备投入和技术投入,这部分投入一部分来自于成员自有资金,另一部分则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借贷。金融机构贷款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对合作社的培育具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政府部门应积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放贷金额,同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将土地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贷款,这将有利于突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自有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自身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一方面,成员自身收入提高,其会把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用于良种的购买、设备的采购、人员的培训以及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从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所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金融合作,社员把自有资金放在合作社中,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有助于达到融资的目的。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的发展也会促进社员自身收入的提高,从而形成融资良性循环,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4﹚社员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有显著正向影响。调查样本数据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到12%,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组织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的高度,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结果显示为正,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文化教育促进成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健康状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具有正向影响。这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仍主要从事农耕作业,身体健壮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其优势。因此,农村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支持重点要放在文化教育的投入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5﹚交通条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和种地年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交通条件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目前的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需求,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农业机械作业,尤其是从事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作业成员,其对机械化要求比较高,更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给予支持;农业技术指导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业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效、节约成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提供技术支持;种地年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正向影响,这说明种地年限越多积累的种地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越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种地规模和对粮食的依赖程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影响不显著,但是从种地规模影响系数的正负号可以看出,种地规模的大小要适度,这也和理论分析相一致。﹙6﹚盈余分配制度和自由退出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产权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影响不显著。社员参加合作社主要的动机就是规避风险和获得盈利,盈余分配制度不完善会造成社员积极性下降,甚至退出合作社,影响合作社的长期发展。另外,自由退出制度也是保障社员参社安全感的重要措施,如果不能自由地退出,有的社员就会产生入社的不安全感,影响合作社成员的扩大和发展,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实行自由退出制度的已经占到了87.63%,基本保障了社员随时参加和退出合作社的权利。除此之外,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目前仍不健全,其中,设立产权制度的合作社占到16.35%,设置经营管理制度的合作社只占32.57%,从计量结构来看,虽然系数为正,但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当前,我国虽以国营企业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个体私营企业的比重在逐渐加大。沈阳市是一个人口流动性较大省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同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多,人口较为复杂,个体、私营企业便迅速增加,成为带动沈阳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对推动产业转型,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突出作用。所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使其不断壮大是应对国内市场发展和综合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提高其经济模式的理念、管理和技术优化能力,从而达到低碳节能,拥有竞争能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高效能,带来1+1>2的效果。个体、私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融资能力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缺陷,以1%的融资支持带动对占国民经济总量67%的贡献率,是相当费力、迟缓的。融资是产业转型中不能或缺的一环,是产业升级优化的必要支撑,如因其资金流动性差,风险较高而禁锢其发展,则企业发展必定会制约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那么,国民经济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经济”了。

2金融体系的结构性不合理

2.1融资方式比例失衡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为年轻,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壮大,为人们所认可。而债券以正式的形式发行也较晚,所以我国的债券流通发展较为迟缓,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流通渠道而言,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晚,融资渠道也相对较少,而能适应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也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导致了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居多,直接融资比重小。这就使得融资风险加重,不利于资金的流通,相应的风险也开始集中化,这样无疑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和经营。银行是我国重要的融资机构,对于市场资金的流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风险的加剧则会造成金融的动荡,使市场资金失衡,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乃至影响汇率变动,从而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的企业融资多源于银行,而在证券市场的融资额极低,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采用大量的不同融资形式,使资金分散化,降低风险,并非过度的依赖银行,造成银行融资负担。显然,这是需要我们借鉴的。沈阳市是外来流动性城市,流动性人口较多,而创业人员也占有较大的部分,且其融资多为银行贷款。创业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在初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贷款数额较少,现如今雨后春笋般的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所以,融资也可适当选择其他形式,既减少银行负担,也促进其他市场的发展。

2.2金融机构经营同质化严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多数重复性高,缺乏独到性,且产品千篇一律,集中性过高,无法对金融产品进行严格的区分。总体而言,其缺乏专业化与细节化。正如一棵茂盛的树木,有枝干、枝杈之分,枝杈又可生长出更多的分支。所以,金融产能性增加,以创造出经济利润,满足当下市场多层次、宽领域、高标准的要求,更能使其适应更多的复杂形势,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构建和产业转型。

3金融生态环境不协调

3.1政策、法制以及信用体系不完善首先,就政策而言。沈阳所在地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我国出台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较晚,相对于沿海城市地区,优惠性政策较少。本地区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出现计划大于市场,行政因素干预了金融资源的获取,对资金的流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其次,在法制环境上,虽然拥有较高的法制执行力,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使得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清晰。对于经营失败的企业的处置得不到迅速有效的处理,从而造成金融风险,损害金融机构放款的积极性。最后,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社会的信用意识较低,无论就企业、还是个人而言,贷款的拖欠无疑会加剧金融风险,即使拥有企业、政府或银行作为保证,但由于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体系的不健全,依然会造成金融债务的留存,甚至造成债务空洞,给银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如不及时地补充调整,更可能危及社会经济的安定。

3.2流通性资金的融资渠道闭塞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也在不断地尝试改革,而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滞后性,金融体系虽不断地完善,但依然存在着灰色区域与漏洞。这些也带来了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从银行获取贷款和自身发行股票、债券的渠道相对闭塞,机会减少。就个人而言,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能力薄弱,自身资金流通较慢,也无法承担过多的风险,供给人们的投资渠道也就相对减少。这就使得社会的资金相对分散化,不利于集中融资,对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3金融生态体系抗压能力差在我国,一些资金雄厚的国营企业拥有着政府的支持与补贴,其资金来源除企业的正常的经济收入外,还拥有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而对于我国资金较为困乏的企业,其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此时,银行的状态及信贷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银行减少资金贷出量,便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威胁,使得其资金衔接不济。同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可能导致企业维系困难,加重破产风险,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沈阳地区以及其所属的沈阳经济区务工人员较多,中小型企业鱼龙混杂,这些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生态系统的抗压能力决定着其中许多企业的生命。所以,要改善生态体系的较弱的抗压性。

4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4.1监管领域缺乏一体化机制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已经开始逐渐地改变经营模式,由分业式经营逐渐向混业式经营迈进。分业式经营不但成本高而且稳定性相对较差,而混业式经营恰巧避免了其由于信息、交易的高成本、低稳定性而带来的资金波动大,规模无法及时扩充的困境。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混业经营的缺陷则是一旦出现金融风险,混业经营会因为其高连带性而造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一种经营模式应该有其相配套的监管方式,但是,在沈阳地区却依然沿用分业经营的监管制度,这是无法使监管更有效地运行的。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不仅仅是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还包含着其他的相关领域。分业经营固然有利于各自的监管对象,使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同时却又造成了各个监管部门的分散变化,缺乏统一的调度,容易造成部门间的推诿现象,使得其监管行为在本部门的监管边缘出现交叉性系统漏洞。

4.2监管主体相对混乱沈阳地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其国有企业的行政手段较为明显。在这种特有的行政机制下,金融资源的配置便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使得一些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出现严重的违规现象,这仅依靠现行监管机制是难以改善的,由此所出现的金融风险的判别便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金融活动的主体逐渐复杂化,其性质也逐渐模糊化,监管便开始混乱,出现漏洞,在各部门的监管交叉点选择相对的忽视,这也是监管的症结所在。金融监管需要好的预见力及识别力,在金融风险的早期进行预警和控制则可以进行有效地防范,这是当前我国的监管机制所做不到的。我国对金融风险的评估、防范等机制还没有较好地建立起来,不能及时地利用当前信息,敏锐地做出检测和判断,使得工作缺乏效用。同时,现阶段还存在着监管内容狭窄,只重专业,忽略管理和创新业务的弊端。所以,只有加强监管才能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构建,从而支撑产业转型。

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且由过去的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过渡。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满足人的精神学习需求。同时,茶文化中包含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知行合一精神观念。茶文化的精神观念、思想亦可以运用在高校教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以此丰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精神内涵。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中,需要按照茶文化中坚持客观规律、追求其和谐美的教学思想,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从而发挥出茶文化教学思想对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作用,强化高校金融专业育人质量。

1 茶文化视域下的教学思想

1.1 坚持客观规律

茶叶生长有其自由的成长规律。从种植到成熟不仅需要遵循自然环境,亦要结合气候变化规律,推动茶叶有序生长。茶叶的优质性是由适应客观环境变化能力所决定的,所以,茶叶本身就有清香、脱俗的本质,通过坚持客观规律的发展原则,提升茶叶生长发展水平。在茶文化思想中孕育着许多论证客观规律理论,一些学派中的文人墨客通过笔书表达自身对于茶文化的喜爱,以此促进茶文化思想的有效传承和应用。以道家、儒家、佛教为主的传统流派在茶文化思想分析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借鉴。在宗教里面将茶文化称之为茶禅文化。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推动相关事物客观有序发展是茶文化主要思想,在教学理念中,其教学应该以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为基础,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效设计课程以及安排教学内容。在茶文化教学思想应用中,如果强行加入缺乏事实依据的事例,则很难突出茶文化教学思想特点,不利于茶文化教学思想的运用。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中,其内容应该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全面而又丰富的设计相关课程,如果盲目增设大量课程,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则会违背茶文化教学思想中客观规律的做法。在茶文化背景下,其教学应该根据教学思想的客观规律原则,提升茶文化应用和学习效率。

1.2 追求其和谐美

在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观中,包含一种“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看待事物中,应该具有折中、不偏不倚的态度,这种态度亦可以应用在为人处事之中。茶文化思想内涵深厚,主要将“中庸之道”和茶道精神结合,所以,在茶文化思想中其“中庸”思想又包含和谐价值观的美感。茶文化理论分析中需要结合“中庸”思想特点,要求人内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一种和平的心境。在个人行为中,需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多会导致欲望增加,过少会出现许多遗憾问题。所以,任何事应该以恰当为宜。从茶文化思想引导出的教学理念有很多。一方面,茶文化教学思想下,其教学目的应该是纯粹的,应以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为目的,而非其他功力因素。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刻意追求面面俱到,也不必深入分析和研究某种理论,因为人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其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学内容过分追求完美,则容易顾此失彼,最后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在高校教学理念中,其现实教学工作和内容与茶文化中的“中庸”教学之道相分离,一种是否定教学内容的完美主义,另一种是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完美主义。在茶文化和谐美思想观念下,其教学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在尊重个人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基础上,提倡与推动量力而行的教学,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效率。通过教学的核心美,可以推动教学工作与时俱进,以此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2 茶文化视域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分析,其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其中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问题,主要有第一,缺乏灵活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在茶文化思想带动下,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让其更好满足实际的金融人才培养需求。部分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其目标和教学观念往往落后于实际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在现有的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与市场发展中,对于其金融科技人才需求逐渐扩张。不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出现的金融科技公司,对懂专业、懂技术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中,需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紧跟市场变化的发展原则,合理将互联网金融、茶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内容的学习效率。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目标设置中不灵活,所以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并未有效渗透茶文化或者互联网金融教学内容,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第二,并未结合茶文化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随着金融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按照茶文化思想中追求其和谐美的发展原则,加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前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还是以以往经验为主略作调整,未能结合现实社会需求而推陈出新。在教师教学方式选择中,未能紧跟行业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比如,在教学方式使用中,还是以传统灌输式、理论式讲解模式为主,未能将最新互联网+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等动态教学引入课堂,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先进的金融理念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教学期间,缺乏对学生的充分引导与鼓励,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思维,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效果低下。第三,未能适度开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出现重视知识积累、忽略动手操作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缺乏操作性、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社会发展脱节。部分教师在内容教学中,缺乏行业实操经验,未能合理关注与思考经济金融动态发展实际情况,缺乏学生实践能力、金融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选择中,过于注重其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教学内容相对匮乏。此外,学校在学生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方面缺少资源投入,并未给学生提供各类实习实践机会,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开发,未能坚持适度开发原则来增加实践、技能培养相关课程,从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发展。

3 茶文化视域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价值

3.1 满足金融人才培养需求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其金融行业对于人才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在互联网、云计算、在线支付等技术不断发展中,其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科技创新与发展趋势,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当前,为了满足市场和金融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以强化金融专业人才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为主,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在茶文化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教学观念、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在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中,需要结合茶文化教学思想中,坚持客观发展规律、追求其和谐美的内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成长培养方案与目标。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也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需求和特点,具有针对性设置课堂教学以及选择课堂教学模式。总之,在茶文化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原则,以实际社会发展客观情况为基础,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3.2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当前社会和金融行业急需高水平金融人才,高校需要结合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紧迫性,合理设置推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方案,以此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金融产业升级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金融专业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升级中,需要结合茶文化思想观念,按照追求其教学和谐美的原则,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占据金融产业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成针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机制。目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中,应该坚持和谐美的发展观念,按照茶文化教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合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定中,应该以适度、合理为原则,避免过多重复、复杂的金融专业知识影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与此同时,茶文化背景下,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提升高校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其和谐美的发展观念和态度,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与学生实际需求、特点之间协调发展,并且让人才培养工作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以此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金融人才。

4 茶文化视域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4.1 树立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

目前,许多茶人在茶事活动中非常重视知行合一。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树立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运用茶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发展观念,提升人才培养与改革效果。首先,并非所有传统金融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都适用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并不适用于学生学科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在金融学科专业知识设计与优化中,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原则,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金融专业在发展中,不仅是一门与人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亦是随着金融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而改变的学科。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教学、人才培养而言同等重要。学校应该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中,一成不变的金融专业学科书本教学内容会给其专业教学工作带来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全能型的国际金融人才。在金融学科教学中,融入实践课程尤为重要。当前,学校需要积极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共同制定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机会。在与时俱进发展背景下,其金融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内容要结合社会发展规律而改变。比如,将互联网+金融等教育知识融入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开阔学生学习知识面,为推动金融专业人才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教学保障。

4.2 结合茶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在茶文化背景下,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按照茶文化发展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法。茶树种植与栽培十分重视自然规律,茶文化内涵中包含遵循客观规律的这一教学思想和观念。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以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理念,解决以往教学抑制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而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背离。在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入手,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当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现代化、个性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方式,课前为学生制作金融专业教学视频,然后分享给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与金融专业有关的社会案例、专业知识,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教师需要根据人类记忆规律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在形象化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金融行业相关的短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知识记忆和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茶文化背景下,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学生发展的实际特点,以及尊重金融行业发展客观规律,加大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与金融专业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真正参与金融岗位学习的实践机会、平台,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此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

4.3 坚持适度原则开发其教学内容

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民间一直流传着“倒茶七分满”的说法,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就是适度原则。高校金融人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适度原则的角度出发,在金融专业教学时,合理化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开发其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方面在金融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选择中不能过多,过多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学习水平。最终出现学生学习后面忘记前面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不能完全结合书本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内容。因为学生在书本学习之前已经对其知识有了大致了解,如果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讲述学生了解的知识内容,会出现其教学啰嗦、重复现象。所以,为解决课堂教学重复、啰嗦问题,教师需要结合课外权威论著中资料和内容,提升其教学针对性。并且将其中核心观点提炼出来,教学内容讲解时既要顺应课本大致方向,又要按照核心观点,提升教学创新性、独立性,从多方面发展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的规律,将学生感兴趣的金融专业实际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中,通过与学生之间讨论、分享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金融行业实际工作岗位、具体工作方法的理解。这种方式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主动性,使其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统一教学氛围,让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突出时代化特点。

5 结语

友情链接